啟功:文征明和董其昌的書法,都比不上這名僧人!
憨山大師(1546-1623)法名德清,字澄印,別號憨山。明代"四大高僧"之一,明金陵全椒縣古蔡淺人(今安徽和縣綽廟先鋒村)。俗姓蔡,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。
大師幼結佛緣,十二歲尋佛金陵報恩寺,十九歲削發為僧,尤其歷經千辛萬苦重修南華寺,影響深遠,被譽為中興祖庭宗師。
大師一生致力于佛教研究,著作累累,弟子萬千。明天啟三年(1623)十月十一日,禪師世緣已盡,圓寂于南華禪寺,享年七十八歲。大師的肉身法像現供奉于廣東南華寺內。
明中葉,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,佛教各宗派都衰微不振。自明神宗萬歷時期,佛教中名僧輩出,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,憨山、云棲(即袾宏)、紫柏(即真可)、蕅益(即智旭)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憨山十九歲出家,到棲霞山學習禪法,后又學凈土宗的念佛法門。此后,憨山云游各地,名聲也越來越大,萬歷元年(1573),他來到五臺山,喜愛五臺山的憨山神奇秀麗,便以此為號。
明萬歷十四年,明神宗把《大藏經》十五部送給天下名山寺廟,太后將其中一部送給正在東海牢山(青島嶗山)的憨山,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,特請憨山主持。
萬歷二十三年,憨山因"私修"廟宇獲罪,被充軍到廣東雷州,他在廣東繼續弘揚禪宗,并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寶林寺說法,主張禪宗與華嚴宗融合,佛、道、儒三教合一,為當時人們所贊同。憨山在粵五年,竟名滿大江南北。
隨后,憨山獲準回牢山海印寺,著有《法華經通義》、《莊子內篇注》等十余種,涉及佛道儒三教,其門徒還匯篇了《憨山夢游集》五十五卷、《憨山語錄》二十卷。憨山大師于天啟三年(1623)年圓寂。享年七十八歲,至今肉身尚存南華寺,為后人瞻禮贊嘆。
憨山大師著作甚豐,不拘一家之言,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中,開創新風,影響至為深遠,主要著作有《華嚴綱要》八十卷、《楞嚴經通議》十卷、《法華經通義》七卷、《凈土會語》、《老子道德經注》、《春秋左氏心法》及《大學綱目決疑》等。其門人匯編成《夢游全集》,已分別收入《大藏經》及四庫全書。
在詩文書法方面,大師皆有造詣,少時,與雪浪洪恩翰墨交游,晚年展紙信筆,一一出自光明藏,都無思議;其書法師尚唐人歐陽詢、虞世南,善行草,下筆平穩、含蓄凝煉、秀潤中和,于平淡中見功力,這與他參襌凈業有極大關聯。嘗刺血書《華嚴經》,有行書《 懷凈土詩帖》等流傳。
啟功對憨山大師的書法有過很多評價,其中有一首詩寫道:
憨山清后破山明,
五百年來見幾曾。
筆法晉唐原莫二,
當機文董不如僧。
憨山大師書法賞
《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