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一專題 // 曹縣紅色故事
曹縣紅色故事
以史為鏡、以史明志、知史愛黨、知史愛國。
學好“四史”,永葆初心、永擔使命。
王捷夫烈士傳略
王捷夫同志,曹縣莊寨公社王莊寨人。一九一八年出生于貧農家庭。曾在安仁集、桃源等小學讀書,因家境貧苦,無力升學,遂輟學從事農業生產勞動。“七七事變”后,因他素報救國熱忱,即參加救國會做救亡工作。一九三八年由王石鈞同志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 一九三九年初我冀魯豫支隊五大隊成立后,捷夫同志又參加了部隊工作。曾歷任魯西南抗日游擊隊團長、一一五師文工隊長、連指導員、組織股長、營教導員、團組織科長等職。 自一九四0年部隊南下后,捷夫同志隨部隊持戰于蘇北淮南,在每次戰斗中都表現出堅強不屈,英勇殺敵的氣概。一九四一年皖南事變發生后,與國民黨匪軍連續戰斗,打垮了敵、偽、頑的夾擊,而捷夫同志在戰斗過程中無不沖鋒在前,追卻在后,表現出沉著勇敢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。在對日寇作戰中,粉碎了日、偽軍大小數十次的掃蕩,而他那誓滅仇虜,有我無敵的頑強斗志,均顯示在他對敵作戰的行動中。一九四七年為保衛蘇北根據地,與國民黨偽軍在淮陰專區沭陽縣的徐碼戰斗中不幸光榮犧牲,時年二十九歲。 捷夫同志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,已鍛煉成為一個堅強的無產階級戰士,在任何斗爭中都表現出他主場堅定,斗志昂揚。所以他在民族解放戰爭和自衛戰爭中,均以不怕困難,不怕犧牲,敢于戰斗的精神去打擊敵人,消滅敵人,雖然捷夫同志為祖國人民貢獻出了他的寶貴生命,但他的名字卻永遠不會忘記。
楊森亨烈士傳略
楊森亨同志,又名諸彬,曹縣楊小湖村人,貧農出生。幼年時曾在本村上初小,后到白茅讀高級,畢業后考入曹縣鄉師,修業一年,因家境貧苦無力繼續讀書,遂回家從事農業勞動。后來又參加教育工作,曾任小學教師一年,“七七”抗日戰爭爆發,日寇的殘酷暴行,使稍有民族感的中國人無法忍受,更何況森亨同志素有與國有責,與民族生存之志,當亦不會甘心忍受日寇所加予的一切侮辱,遂積極謀求救國活動。不久,與我黨地下工作同志有了接觸,并誠心接受黨所提出的抗日救國主張,因之對抗日救亡工作更加熱情,又于一九三八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。三九年底組織上著森亨同志去河北學習,后又到冀魯豫行署抗戰建國學院進修,結業后隨去行署貿易局工作。 到了一九四三年間,由于革命工作的發展和需要,森亨同志被調往魏縣五區任區長,森亨同志是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,是革命工作的好干部,對黨,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與熱愛,任何的艱難困苦,從沒嚇倒過他,當他在魏縣工作時,正是革命最艱苦的階段,若以魏縣的情形而論,環境更是險惡。日偽軍活動的非常猖狂,到處燒、殺、搶、掠,又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,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中,而能完成黨所交給的一切工作,為發動群眾退佃倒糧,“減熱減息”,“擴軍建軍”等。如沒有堅強地革命事業心或缺乏斗爭勇氣,這些任務是很難完成的。 由于森亨同志對革命事業無限熱愛,從沒考慮過個人的得失,但在魏縣五區時,正患著嚴重的肺結核,并經常吐血,還是照常工作著,縣委了解他的病情后,遂決定要他好好休息,可是他看到各項工作都在急需人,他怎能休息的下去呢?一天縣委來區檢查工作遇到了他,問他為什么不在家休息時,他卻隱瞞了自己的病情說:我早已不吐血了,今天到區上來看看。而實際上他是天天帶病工作的,森亨同志這種一心為革命,不顧個人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欽佩啊! 森亨同志不僅對工作有強烈的責任感,而且具有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,那時他在魏縣一家四口人,他又患著肺病,那里又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,家里不時地缺米少柴,生活很是困難。但他從來沒叫過苦,沒伸過手。縣委了解情況后決定給他補助,他仍然委婉拒絕,沒享過一次額外供應。他常說:“群眾生活都是困苦,我怎能還有特殊的要求呢?”因他能與群眾同甘苦、共患難,受到了群眾的擁護與愛戴。 森亨同志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:為人謙虛謹慎,待人誠懇熱情。凡是跟他打過交道的同志,都認為他態度宜人,和藹可親,對工作認真踏實,不居功自傲,不向困難低頭,他整日所想的是黨的工作,革命事業和群眾的疾苦,對個人的問題從來就沒有考慮過。因此所有的人無不稱贊他是好同志,好干部。但終因他不辭勞瘁的工作,以致肺病日益加劇,不幸在一九四三年與世長辭,時年二十八歲!
孫孟之生前事跡介紹
孫孟之生于1900年10月,故于1948年元月,享年48歲。九歲時在本村念私塾,15歲時讀初小,17歲時考入曹縣第三高校(仲堤圈),畢業后在家務農。直至1943年冬參加革命工作。 孟之同志生在舊社會一個封建家庭里。本性生性耿直,就學后苦讀,高校畢業后返家務農。在家務農閑暇時讀書寫字不肯片刻休息。每有喜喪大事,均由他主辦,就是病中也來者不拒,辦妥方完。孟之同志常講:“受人之托,總得給個結論來”。抗日初期,孟之的弟弟參加革命,在地下工作時,孟之經常幫忙,每逢魯西南、湖西地區的同志來往,經過來住食物或工作同志奉命家,去找他弟弟宣傳工作時,孟之即熱情招待,這些同志每去多系夜間,孟之均表歡迎,無絲毫厭倦,特別在他弟弟不在家時,更是熱情。
有一次,曹飛同志夜間12點去家找他弟弟送信,適巧他弟弟不在家,孟之及時起來,點火,與曹飛同志取暖,一面去廚房做飯。飯后他送曹同志40里以外的地方,待回來時已是第二天上午時分。
四零年黨派林菁華同志在曹東南做地下統戰工作,不時去他家談情況訪問消息,每孟之不了解時由菁華同志指出辦法,孟之即去問詢,問準馬上匯報給菁華同志,上述事例不限三五起之多。于1939年古歷五月端午節日,曹縣城里的日本鬼子配合偽軍出擾青堌堆集周圍,又繼續犯苗堤圈一帶。當時曹偽保安團聞訊逃無形。我八路軍健兒第二大隊全體指戰員,提前在苗堤圈北大堤左側埋伏,等日本鬼子偽軍至伏擊圈時,我指戰員即英勇給予猛打并追擊之。當時偽軍潰散,打殘打傷鬼子30余,并將大炮奪回來。孟之聞之,喜悅,更加到處宣傳,保安團逃跑了,八路軍健兒再一死戰。將鬼子的大炮奪過去了,看看誰是堅決抗日的,誰是為民的吧。他經常給群眾說,我看見了八路軍的一匹馬,一個炊事員,就覺得很好,很羨慕。因之,在抗戰初期,本村與鄰村的群眾不斷聽他的宣傳,對八路軍的一行一動的事跡印象很深。
孟之平生是反對國民黨的,特別他反對保安旅的所作所為,他雖與保安旅孫勝齋是本家宗系,他很反對孫勝齋,孫有一次請他去保安旅干點事,他當時拒絕,并表示,我寧餓死在家,絕不干這喝民血,無惡不作的隊伍。我要干就干人民的部隊—八路軍。
楊旭欽烈士傳略 楊旭欽同志,曹縣楊小湖村人,1916年生于中農之家,自幼求學,先在本村上初小,后入白茅高級,畢業后又考入曹縣鄉師上了二年,“七七事變”戰爭爆發,遂失學在家從事農業勞動。由于中共曹縣地下黨在曹西北把抗日救亡運動搞得熱火朝天,而緒欽同志素報愛國熱忱,當此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之際,他豈能會無動于衷呢?于是,他就毫不猶豫的投入到救亡的洪流,于1939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,不久去河北受公安訓練,結業后留五專署公安隊工作。 抗日戰爭勝利后,根據工作的需要,緒欽同志調考城五區任區長,此時因我大部隊去河北休整,暫離此地,而國民黨頑匪竟囂張一時。因此,而旭欽同志曾日夜與敵人進行戰斗,堅強地保衛著根據地,保衛著人民的利益。他英勇善戰,意志堅定沉著,曾有力地打擊著敵人的氣焰。 1947年,我魯西南地區的形勢更加惡化,國民黨反動派匪軍與地方頑雜配合,對我進行合圍掃蕩。我地方工作人員在群眾的支持下,挖掘了地道堅持對敵斗爭,但不幸的是,有的地洞被敵發現,而滅絕人性的敵人燃著了一些有刺激性的東西,往洞內熏煙,而緒欽同志被敵人熏死在董堂西門外地洞中。犧牲時年29歲,同時遇難的還有謝,常兩位同志及家屬等人。
劉俊杰烈士 劉俊杰同志,曹縣劉崗村人,1911年出生在中農之家。幼小時曾在本村初小讀書,畢業后棄學務農。“七七事變”后在本村加入救國會,曾做些救亡活動,193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1939年春中共曹縣委員會曾在一個王村開辦黨訓班,俊杰同志被抽調去學習,結束后即正式參加工作。1942年任獨立團連長,在粉碎日偽的掃蕩戰斗中,與李樓戰斗身負重傷,隨送后方治療,傷愈后則轉到地方工作。先后任定陶五區區長和縣府科長等職。1948年又調曹縣安仁集區任區長,不幸于是年四月(舊歷)間,在冉堌附近地洞中與王雪靜等同志被敵俘獲,后押解偽曹縣縣政府,不久,即殘遭殺害,俊杰同志亦光榮犧牲,時年三十七歲。 袁復榮烈士傳略 袁復榮同志,曹縣袁石莊人,生于1909年,是我縣早期革命領導者之一。自幼求學,曾先后攻讀于曹縣第一高小。北京今蘭中學、山東第六中學、濟南第一師范等校。在校學習積極,思想進步,品學兼優,并富有反抗性,對黑暗的舊社會極表深惡痛絕。一貫倡導正義,向往民主,尤其反對蔣介石禍國殃民的血腥統治,在山東第一師范讀書時接受了馬列主義。隨于1931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,“九一八”事變后,日寇侵占了,國民黨施以不抵抗政策,復榮同志在黨的領導下,積極組織同學進行游行示威,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,迫蔣介石出兵抗日,屢遭反動政府的迫害,但終未挫傷他對反動派進行斗爭的意志。 不幸于1932年被反動派以煽動學潮宣傳赤化的罪名逮捕入獄。敵人為了鎮壓學生運動,對示威逮捕的學生施用各種手法來折磨愛國青年的革命意志,復榮同志亦飽受了那種鐵窗之苦。 1935年,復榮同志被保釋出獄。出獄后,他從事教育工作,在曹縣以教書為名,繼續進行地下活動,積極宣傳馬列主義,痛斥國民黨的反動政策,聯絡知識青年和進步人士。并給他們介紹進步的書籍、刊物,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。在小學生中。在小學生中間也沒放棄抗日救國的宣傳,通過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的教育。這為后來魯西南的革命斗爭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礎。 “七七”事變后中共曹縣工作委員會成立,復榮同志被選為縣委委員。1938年的初冬,日寇侵占了曹縣城,縣委機關移住到曹西北。復榮同志亦去曹西北工作,在黨的領導下,發揮了他的主觀作用,大力宣揚黨的抗日救國主張,發動并組織群眾掀起救亡運動的熱潮。對開辟曹西北根據地,復榮同志做出了不小的貢獻。1939年的春天,黨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和需要,需盡快吸收大批新生力量,充實我們的陣地,經中共縣委員會議決定,由復榮同志具體負責。假縣動員委員會的名義,在青堌集開辦了青年訓練班,數萬名青年參加了學習,為開展革命工作培養了大批骨干力量。 1939年的7月1日,魯西南地委會成立,復榮同志調任地委宣傳部長。更是不遺余力的為革命工作的發展壯大奔走著,為革命事業不顧艱苦勞瘁。到了1940年間秋天,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共浪潮沖擊到我魯西南地區,國民黨的頑扎并勾結日偽聯合向我曹西北根據地進攻,當時復榮同志與戴曉東同志同在伊莊領導著群眾與敵堅持斗爭,一直到最后勝利。1941年夏,根據工作的需要復榮同志被調往冀魯豫行署文聯工作。他遵循著黨的文藝方針,積極認真的領導與團結了文藝工作者。做出了很多有益于當時革命事業的工作,對革命形勢的推進起到一定的作用。 1942年,復榮同志調任第五專屬專員任職后,積極開展地方政權工作,1943年在曹東南開辟了大片抗日根據地,建立了城曹和曹縣兩處地方政府,與我湖西根據地聯結在一起,保衛了冀、魯、豫邊區東南方的大門。1943年十月六日,他與朱程司令員進駐城西南王廠。突遭日寇奔襲合圍,雖與敵頑強戰斗,終以敵眾我寡,不幸壯烈犧牲,時年34歲。 復榮同志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,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貢獻了貢獻出年輕的生命,他意志堅定,立場鮮明,對敵斗爭的表現非常勇敢堅強,平時對工作負責認真,學習積極待人熱情,處事豪爽,生活一向艱苦樸素,在開辟魯西南根據地和建立地方政權等方面均有很大的貢獻。他這種赤心耿耿,全心全意,忠實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。 王金堂烈士傳略 王金堂同志,曹縣井王村人,生于1920年,貧農出身,自幼隨父母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。飽食暖衣的生活,在他參加革命工作之前,簡直是跟他絕了緣,平常除跟著父親拉糞車子外,就是背著糞筐拾糞,一直這樣度過十幾個春秋,“七七事變”以后。中共曹縣地下黨在曹西北大力宣傳黨的救國主張,積極組織救亡團體,而金堂同志在這火熱的救亡運動的影響下。也引起了自己內心的共鳴,遂參加了救國會,在本村加入了模范班。 1939年,冀魯豫支隊第五大隊成立后,他即加入了隊伍,跟王石鈞同志當警衛員,后調縣大隊偵查班工作,不久又調縣武工隊。于1946年調民權任保衛隊長。 到了1948年春,魯西南地區雖沒我大部隊活動,但所有我縣區武裝和人民群眾還在堅持著地區與敵進行戰斗。而金堂同志帶著一支小部隊,經常神出鬼沒的打擊敵人和牽扯敵人,尤其是對地方頑雜進行了嚴厲懲戒,在賀村集一戰之后。金堂同志隨部隊突圍到白茅附近,與敵143旅旅部在白茅以東遭遇。金堂同志當即指揮部隊與敵展開激烈戰斗,不幸在戰斗中金堂同志負了重傷。遂往后撤退,一同志背著他急走,這時敵欺我力弱在后緊追。金堂同志發現這種情況后,隨叫背他的人把他放下。囑其和其他同志快走,同志們不忍把他拋下。金堂同志卻嚴肅的說,這是命令。說罷,一面射擊著追趕的敵人,一面督促著同志們速退。保衛隊的同志在他的掩護下安全退出。敵人到他身邊時,他已不省人事,而萬惡的敵人卻向他咽喉處刺了幾刀,他就這樣英勇殉國了,犧牲時年27歲。 于景山烈士傳略 于景山同志,曹縣于莊村人,1913年出生于貧農家中,自幼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。在他十六七歲時,不愿再受苦難生活的折磨,遂外出謀生。到了兗州,即投到第三路軍某部當兵(偽山東主席韓復渠的隊伍),由號兵歷任至排長。 抗日戰爭開始后,由于國民黨反動派政府和軍官多持不抵抗主義,敵騎未至而竟不戰而逃,下級士兵雖欲揮戈殺敵,但感無用武之地,而景山同志遂含憤離開第三陸軍。回家勞動。自中共曹縣地下黨在曹西北掀起抗日救亡運動后,景山同志在抗日不當后人的思想支配下,也毅然投入到火熱的救亡洪流里,1939年,經于水一同志的介紹,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四一年遂參加我地方部隊工作,歷任排,連長等職務。抗日戰爭勝利后,調曹縣基干大隊某連任指導員。 1946年的八月間,在曹縣城南王河阻擊偽安旅孫性齋部)的戰斗中,由于他痛恨頑敵,奮勇沖殺,不幸身負重傷,遂抬往河北治療。終因傷勢過重,治療無效,光榮犧牲,時年33歲。 趙良臣烈士傳略 趙良臣同志,曹縣趙平樓人,出生于1918年,中農成分。他自幼求學,先在劉貫一村上初級,后又考入魏灣高級小學,畢業后未再上學,回家務農。 “七七事變”后參加了救國會,在家鄉一帶做救亡工作。四零年曹縣抗日政府在曹西北建立后,良臣同志隨參加地方政權工作,先任工作員,后任區隊副和區長等職務。四六年曹縣解放后,調縣人民武裝部任軍事股長,四七年又調民權武裝部任軍股長,同年秋,在民權胡集村附近的唐莊執行捕捉偽保長任務時,不幸被敵人包圍。當與敵展開激烈戰斗,在突擊過程中不幸以身殉國,又被敵人將頭割去,犧牲時年29歲。 任子建烈士 任子建同志,原名守鈺,貧農成分,曹縣南大于人,自幼上學,曹縣鄉村師范畢業。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歷任中共單縣縣委書記、湖西專屬教育科長等職。1942年于單縣馬橋和日寇作戰,壯烈犧牲,時年28歲。 任守鈞烈士戰略 任守鈞同志,字子平,曹縣城內南大街人,1910年生于一個貧農家庭里,其父學徒出身。后來在南門里油酒店當店員,工資微薄,生活貧苦。守鈞同志七歲時勉強入曹縣第一高級小學讀書,畢業后無力繼續升學。又找不到生活門路,出于無奈,父親托人把守鈞同志帶帶往原籍山西孝義縣,投靠堂叔任希禮。可是地主任希禮根本不當守鈞同志是自己人。從早到晚迫使他跟長工一起干重活,常常挨打受罵,吃不飽,穿不暖,從此,13歲的守鈞同志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。兩年來,他飽嘗了階級苦,流盡了辛酸淚。到1925年3月,他決然逃出火坑,只身徒步東來,一路上跋山涉水,討飯充饑,終于回到山東曹縣,因此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打下了痛恨剝削階級的烙印。 1928年2月,國民黨革命軍吉鴻昌部攻克曹縣,政治處工作人員組織青年廣泛開展宣傳,大講反帝反封的道理,這時守鈞同志受到新思想的影響。和廣大青年一起積極參與活動,有時深夜開會。有時在街上宣傳,高呼打倒帝國主義。鏟除賣國軍閥,打倒土豪劣紳等口號。當時南門里油酒店的財東萬、韓兩家威脅其父說,你兒子整天在外面胡鬧。不是開會,就是講演,又說打倒這個,鏟除那個,將來非闖禍不可,說不定還會殺頭的。守鈞同志聽說以后,毫不畏懼堅強地對父親說,爹,我做的事是正大光明的,是對勞苦大眾有好處的,過去咱受地主的氣,受財東的氣,現在不能再怕他們了,他們都長不了啦。 1929年,守軍同志入黨化教育訓練班,國民黨主辦學習,結業后分到曹縣青年會工作,后因青年會撤銷,轉任通俗講演所講演員。所內另一講演員孔慶嘉系中央地下黨員。不久經孔介紹,守鈞同志入黨。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,守鈞同志的革命熱情更高,干勁兒更大,白天接近群眾,開展講演。傳播革命思想,夜晚計劃工作,探討革命理論。從此,講演所的聽眾逐漸增多,靠近地下黨組織的青年也越來越廣。于是,孔、任兩同志發起成立社會科學研究會,介紹進步書籍給會員閱讀,如國家與革命、辯證唯物論等,時間不長,發展會員十余人,在孔、任兩同志的影響下。許許多多知識分子開始接觸馬列主義學說,迫切要求進步青年也隨之涌現。 守鈞同志能利用各種場合宣傳馬列主義,堅持革命真理。有一次,守鈞同志、孔慶嘉同志和原青年會的二位同事在南城墻上散步時,邊走邊談。談到平均地權問題時,守鈞同志提出批判說。平均地權不是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根本問題,他的同事卻提出反對意見,孔、任倆同志就給他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。 1930年11月30日,不幸的事情發生了,守鈞同志正在縣政府前街曙光書店里挑撿鋼筆,國民黨匪徒武凌霄。甄耕清突然持手槍闖入,當場將守鈞同志逮捕,敵人為了破壞我黨地下組織,企圖從守鈞同志口中得到真實線索,用種種毒刑折磨他,昏過去用涼水激頂,醒過來。再施毒刑,但是守鈞同志寧死不屈,連過四堂,只字未供。敵人無計可施,將守鈞同志押解濟南。山東省國民黨反動派當局又用暴行逼供。守鈞同志依然沉著堅強,始終保持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崇高氣節。 1931年4月5日清晨,是守鈞同志殉難的時刻,當他和其他20位同志被綁赴緯八路刑場時,不屈不撓,從容不迫,在汽車上一路高呼,遂慷慨就義,時年21歲。 袁照赤烈士傳略 袁照赤同志,原名袁肇榮,曹縣城內東大街人,1928年10月13日出生于一個地主家庭里。他自幼上學,小學畢業后升入安徽臨泉山東第一臨中。當時他受抗日洪流的影響,不滿意國民黨反動派當局約束學生進步,限制青年救國的卑鄙做法,沒到畢業就棄學返家,父親是東門里油店的經理。指望兒子求學成名、升官發財,照赤對父親整日鉆營盤剝、唯利是圖的行為經常不滿,對日偽常常奸淫燒殺、危害人民的暴行更加憤恨。1944年秋,他毅然挺身離家。走向曹縣抗日根據地,經袁覺民同志介紹,遂入冀魯豫抗日第三中學,畢業后則正式參加革命工作,擔任五專署財政科會計等職。 1947年,國民黨匪軍集中實力向我魯西南解放區大舉進攻之際,照赤同志由地方轉冀魯豫軍區獨立第二旅工作。從此隨軍南征北戰,奮勇殺敵,在開封戰役中榮立二等功。1949年春。我百萬大軍橫渡長江,照赤同志向首長申請爭先搶渡。過江后,在追殲蔣匪中屢建戰功。隨后照赤同志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 1950年,美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朝鮮戰爭。照赤同志響應上級號召,參加抗美援朝志愿軍,十月間從四川北上,跨過鴨綠江,奔赴朝鮮戰場。在戰場中,照赤同志與美國鬼子英勇搏斗,兩月內立功三次,不久,照赤同志升任連指導員,1951年5月,在第五次戰役中,照赤同志按照上級指示。率領戰士沖鋒陷陣,殲敵眾多,不幸于此次戰役中壯烈犧牲,時年23歲。